穿35元衣服,喂饱8亿人,这位87岁中国老人新近又创一项世界纪录!
▌本文来源:科技日报 中国经济网
今天(10月16日),是第37个世界粮食日。就在最近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袁隆平接连带来好消息。
15日,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经过测产验收,平均亩产1149.02公斤,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、最高纪录。而就在不及前,袁老主持的另一项“海水稻”项目也正式测产。这意味着中国的2.8亿亩盐碱地可被开发利用。
15日,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,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“湘两优900(超优千号)”,通过了测产验收。
专家组对该基地种植面积达102亩的“湘两优900”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。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基础上,随机抽取了3块地进行人工收割、机器脱粒、实打实收,总收面积3.126亩,三块地亩产分别为1181.00公斤、1129.68公斤和1136.38公斤,平均亩产1149.02公斤。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、最高纪录。
9月28日,由袁隆平挂帅的“海水稻”项目实地测产,最高亩产620.95公斤。未来3-5年,项目将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-8‰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、亩产300公斤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。
你或许不了解这有多大意义。简单来说:现在海水也可以种粮食了!
这意味着,中国有2.8亿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可被开发利用,“变废为宝”,种植粮食。
如果在一亿亩盐碱地上推广海水稻,按亩产300公斤保守估计,年产量至少能养活8000万人!
袁隆平,
穿35元衣服,喂饱8亿人
穿35块的衣服,买10几块的领带,可这位老人的研究成果填饱无数人的肚子。
“我的试验田就在这,我往哪走?”
几十年来,他留给人的身影总是步履匆匆弯腰穿梭在稻田之中。
1970年,试验田所在县城发生7.2级地震,人们纷纷撤离,但袁隆平就是不肯走,“我的试验田就在这,我往哪走?”
阵阵余震里,他在田边搭了个棚子继续研究,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,他研究出了“野败”,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。
“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,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。”
正是有了“野败”,才有了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。那时饥饿还是全球性的难题,全世界有8亿饥饿人口,每年有1万多名儿童活活饿死。全世界都在寻求解决饥饿的良径。美国、日本等当时科技发达的国家,从1926年开始急不可耐投入大笔资金、设备,研究杂交水稻的培育,几十年过去却一无所获。
当他们听闻中国人研究出了杂交水稻,先是质疑、震惊,确认这一消息后,这对他们的“打击”不言而喻。
△年轻时的袁隆平
1982年,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,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到袁隆平走上主席台,随之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称号。全场起立掌声雷动。
各国的专家一致认为:袁,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。
而在国内,袁隆平也获得国家第一个,也是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。
转眼1988年,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。这国外人眼中的“东方魔稻”让他们吃惊又羡慕不已,美国、德国、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都在请袁隆平讲课指导。
世界粮食奖创立者、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·博洛格在世界粮食奖颁奖仪式上与袁隆平握手致意,亲自给他颁奖。
2006年,他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2014年,被提名诺贝尔奖。
"你以为我老了啊,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!"
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章,但老头子本人却没有被各种荣誉堆得高高在上,坚持在一线做科研。
有次爬田埂,旁边人想扶他一把,被他一下挡开了,"你以为我老了啊,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!"
成名后的他依然低调,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。
拉小提琴,
打排球,
玩象棋,
学游泳,救人是他的动力。
“我不在家,就在试验田里,钱够用就行,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。”
偶尔出差逛街,也买几十块的便宜衣服,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作报告,他就扎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。
但在科研方面,他却“大手大脚”,毫不抠门,早在1987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.5万美金,他就全都拿出来,成立杂交水稻基金,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。
“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,能下田就是最好的。”
袁隆平说,“我最大的梦想就是: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,稻穗像扫帚一样长,颗粒像玉米一样大,我在田里走累了,就在稻子下面乘凉。”
他如今一把年纪,还在学英语,只为跟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。
87岁的高龄,还能搞科研,接二连三攻克难关,出创新,把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,给世人带来一次次震撼惊喜,他是我们真正的国宝!
更多新闻
监制/杨继红 主编/李浙
编辑/孙毛宁
©央视新闻